“欢度春节 传承非遗”雁塔庆新春活动之——非遗棉絮画

  • 发布时间:2021-01-06
  • |
  • 作者:转载:雁塔文旅
  • |
  • 阅读次数:117

    提到棉絮,你会联想到什么——医用棉签?棉被?还是服饰?其实,这看似不起眼的棉絮,经过染色、画样、剪图、粘贴、组合、点缀、装框、封存等多道工序,就变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棉絮画”。

    “千年古都 常来长安 乐享雁塔系列推广活动之非遗庆新春”我们邀请到了雁塔非遗棉絮画传承人张宝兰老师。

   棉絮画是以棉絮为主要原材料来制作图画的,大约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棉花产区的人们劳作之余将棉花染色,通过技法诠释出中国不同风格的传统画作,以牡丹、花鸟、吉兽、图腾等喜庆图案为主,用于拜寿、访友等贺礼之用,借以表达对自然的崇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向往。因其“远看似画,近看似雕”、灵活多样的特征,被誉为“中国立体画”。

    雁塔棉絮画起源于陕西乾县、凤翔县一带,最早是在农村“布堆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当地民间艺人喜欢在棉胎上装饰吉祥图案,后逐渐演变成以棉絮为主要原材料来制作图画的一个独特的民间艺术品种。

    张宝兰的“棉絮画”自创作以来分别被西安市人民政府、雁塔区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大奖,在1998年被前来我国访问的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夫妇收藏,并在西安城墙合影留念。张宝兰女士也被列入“棉絮画”项目名录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宝兰的姥姥和母亲都喜欢剪纸、布艺、棉絮画,六、七岁时张宝兰就跟随姥姥、母亲学习剪纸和棉絮画。经她创新后的棉絮画不但保持了中国画浓淡相宜、虚实并重的笔墨韵味,更具有了浮雕般的立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