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重阳】雁图百科 | 趣说中国节日:九九话重阳

  • 发布时间:2023-10-23
  • |
  • 作者:
  • |
  • 阅读次数:3
图片

图片



图片

自古以来九月初九就被赋予了“长寿”的含义,传承至今重阳节又增添了敬老的内涵。尊老敬老,陪伴尽孝不只是在重阳节。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我已经长大,您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您仍然康健。

图片


图片
图片

重阳起源

图片



图片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1989年,我国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中国老人节;2006年,重阳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图片
图片

重阳习俗

图片




图片

饮菊花酒

“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这个时节,菊花正盛,人们赏菊、戴菊、饮菊、食菊,可以说“无菊不重阳”。

食重阳糕

因“糕”与“高”同音,古人认为吃重阳花糕能“百事俱高”。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饵就是古代的花糕。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亦或是登高台。

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登往高处乘清气升天。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图片




秋季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图片
图片

重阳名人诗赋

图片



图片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图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图片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图片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图片



图片


金秋喜逢长久日,愿君如意长安康。


【完】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