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图百科】阅读文化节 | 人类群星闪耀,闪闪发光的小行星

  • 发布时间:2023-10-26
  • |
  • 作者:
  • |
  • 阅读次数:6
图片

图片

随着人类对外太空的不断探索,被发现的小行星也越来越多。“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的、永久性的崇高荣誉。就像我们小时候听过的传说那样,有很多小行星在与地球上某个人相对应——为了纪念他们而用了他们的名字命名了小行星。 

如今,由中国发现的小行星数量达到2000多颗,中国人以各种方式为小行星命名。

有用中国神话传说命名,如女娲、嫦娥等;有用古代著名人物命名,如张衡、祖冲之、郭守敬等;有用现代科学家命名,如李四光、吴健雄、钱学森等;有用重大事件命名,如神舟、北京奥运等;有以中国地名命名,如北京、上海、江苏等……

为小行星命名既凝结着科研工作的心血,也寄托了人类美好的愿望。闪耀苍穹的“中国星”越来越多,是中国天文事业不断发展的最好写照。

小行星命名


据国际小行星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已发现的小行星有1278299颗。截至2020年,获得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已有545135颗,而其中22060颗已被正式命名,仅占已获永久编号小行星总数的约4%。

小行星的命名权一般属于发现者。它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

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崇高荣誉。一般只授予对经济、社会、天文等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单位或个人。



张衡星

编号:1802号

图片
图片

    蒋兆和绘《张衡像》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后人誉为“科圣”。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77年紫金山天文台报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将该台1964年10月9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0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联合国天文组织还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

图片


祖冲之小行星

编号:1888号

图片
图片

祖冲之画像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祖冲之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

1964年11月9日,由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图片


郭守敬星

编号:2012号

图片
图片

郭守敬画像

郭守敬是我国元代最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是被世界科技史誉为巨星的科学巨匠。他创制和改进十几种天文仪器仪表独步天下;受命制定的《授时历》,精确推断一年到365.3425天,这些成果都比欧洲早300年。

1977年,经国际小行星研究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把他在1964年发现的编号为201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郭守敬星”。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也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AMOST望远镜命名为"郭守敬天文望远镜"。


沈括星

编号:2027号

图片
图片

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学识渊博,研究领域极其广阔,取得的成就颇丰。

《宋史·沈括传》提到: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认为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其所著《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该书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纪念这位博学多才的稀世通才沈括,1979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于1964年发现的小行星2027(1964 VR1)命名为“沈括”。


这是国际性、永久性的荣誉

仰望星空

这些夜空中最亮的星

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END

图片